查看原文
其他

如此之差的书,还清华教授,还能正式出版……

歴史之島 2022-08-07
许宏:为什么推荐这本书 



110万字的著作,连百度图片都用上了?考古学者许宏发书评质疑《中华古代文明之光》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综合


部分图片来源:中国文化杂志社微信公众号


5月13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者许宏在微博和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文章,来自《中国文化》杂志的微信公号。

文章标题很长,前半句:中国社科院考古学家许宏教授撰写书评纲要——嗯,第一眼以为许宏老师为一本书新写了一篇书评。再看后半句,分了三个逗号(这个标题占了我手机屏幕的5行):指出《中华古代文明之光》一书,存在重大疑点,著论恺切,刊于《中国文化》2022年春季号。


许老师给一本叫《中华古代文明之光》的著作写了一篇书评,登在《中国文化》2022年春季号上,但读完,很多人表示“辣眼睛”“学习了(抱拳)”。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这本书2021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12万字,煌煌巨作无疑了。作者毛锋博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兼任清华大学企合委石油石化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3S中心常务副主任和“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主任。近年来,主要从事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研究,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源碳汇空间格局的城乡空间规划方法研究”等。

“从所列成果看,毛锋教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资深学者。”



许老师提醒大家关注这一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2001年开始预研究,2004年作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正式启动,此后又依托“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已实施了4个阶段的研究工作。2016年,第四阶段的研究完成结项。但到目前为止,尚无一部正式的研究报告或集成性专著问世。因此,毛锋教授这部书的出版是颇难能可贵的。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对该书的推介也冠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科研成果的结晶之一”的醒目标题(2021年12月19日)。


但是,许宏读完112万字,作者主持的子课题“GIS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应用研究”的内容,在全书中竟然没有任何显现。


这就算了,《中华古代文明之光》全书共分为五大篇,篇名分别是:“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城市文明”、“光芒闪耀的中国史前文化”、“中华文明的光辉”、“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吸纳融合”——形容词堆积如山,也忍了,但许宏发现,内在逻辑性很奇怪,问题最大的是第二篇——


“城市文明”的第一章,题目为“古代文明认知与古代早期城市”。将精神层面的认知与物化的城市放到了一起,我们看看作者在该章文首是如何阐述的:“城市文明是物质文明的主要时空载体……”在这段谈城市的文字后,作者接着说:“实际上,人类对宇宙万物物质、时间、空间的认知,就是物质文明最基本的特性,也是物质文明的认知根源。”作者没有解答城市文明与认知的关系问题,同时认为认知“是物质文明最基本的特性”。这一表述颇令人费解,无论如何,认知就这样被归在了作为物质文明的城市篇的章节中。


至于正文和图注的问题,举不胜举。比如把彩陶纹饰当成刻画符号;遗址、建筑和器物的张冠李戴现象,作者和编辑直接在书里上了百度图片——


组图“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出土遗物举例”(图13-4)中,图(a)“南庄头出土灰陶罐”实为辽代仓廪式陶骨灰罐,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因网上图片搜索中该器标为“南庄头遗址旅游攻略“,大概误导了编著者。图(b)“南庄头出土灰陶杯”实为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旧石器时代晚期陶釜,大概又是百度搜索误导了编著者。图(C)“南庄头出土褐陶罐”实为半坡遗址仰韶文化彩陶鱼纹盆,这一图片来源,的确出自“百度百科—南庄头遗址”。



作为浙江的考古记者,看到许老师摘录的作者写到良渚部分时的错漏,只能哭了——


在良渚文化的部分,配有“反山显贵者墓葬出土的良渚文明典型玉器”组图(图3-10),其中的三图均注明系“姚家山墓葬出土”,而玉钺则被标注为“玉耘田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反山、瑶山等地点的重要玉器,尤其是作为良渚文化代表性器物的玉琮图片,却完全没有收录。



书中还出现了赝品——


关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与金沙遗址,编著者说“对于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少量商朝军队使用的兵器、权杖和刻有甲骨文的器物,有考古专家认为是商朝军队与蜀国军队作战时的战利品”(44页)。这段文字,编著者没有配图,不知所指。众所周知,三星堆遗址罕见青铜兵器,仅见有十字形铜戈,应属仿实战兵器制成的礼仪用品而非实用器。作为欧亚大陆西部身份地位象征物的权杖,更罕见于东亚大陆腹心地区。三星堆遗址迄今为止也未发现任何文字,如有“刻有甲骨文的器物”,必属赝品无疑。与其相类的是配图“牛河梁祭祀与墓葬遗址考古出土的玉器”(图3-6)中的玉龟,龟背上居然刻满文字,令人咂舌。果如是,如此重要的文字在书中关于文字的部分却只字未提。



至于资料引用问题,在以上问题面前,都不敢抬头了——


该书注明为“编著”,全书大量摘编抄录,但仅少数地方加以注明,更多的无注释。如第三篇“史前文化”,包括了整个人类起源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全部内容,但仅有9条注释,而与考古资料相关的则只有6条。而各篇最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就是正文中零星注释的集合再录。从编著者给出的资料出处看,在正式考古报告均已刊布的情况下,书中大量引用的是第二三手资料,甚至通俗读物。


文章的结尾,许宏感慨——


再回想编著者在前言中袒露的初心:“作为一个自然工作者,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感恩和对中华文明的崇敬之心,为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添砖加瓦、抛砖引玉”,“以图用这一束光吸引千千万万的国内外历史文化与文明探索爱好者,积极参与到中华文明探源和中华文明成果发扬光大的事业中来”,其情可感,其志可嘉。但这些“历史文化与文明探索爱好者”被吸引来之后,作为学者,我们是否应该负起提供扎实的学术支撑的责任?正因为有这样的思虑,笔者才冒昧坦陈对这部新著的一孔之见,希冀对我们共同关注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有所助益。


书评在考古界引发了一些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四点深刻感受:还能有如此差的书;还是清华大学教授著作;还能正式出版;许宏研究员竟然有耐心写出这么长的书评。


@考古小队长:科学出版社对考古领域不会陌生,有专门的考古分社,很多编辑都是考古专业出身,出现这种状况确实匪夷所思。其是“正文、用图与资料引用”这种基础材料上出现的问题,这位独著者应该是正牌科学家啊。


@于赓哲:用了很多百度图片,张冠李戴,还上了国宝帮的当,闹了笑话。


科学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由前中国科学院编译局于30年代创建的有较大影响的龙门联合书局合并,于1954年8月成立,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中国植物志》等重大项目。科学出版社有文物考古分社、历史分社等。小时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本书并非科学出版社考古分社所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